7月15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醫療保障局等13個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簡稱《意見》),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重點扶持線上服務新模式,積極推動發展互聯網醫療,鼓勵在線購藥模式。
在此之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已經印發《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支持“互聯網+醫療”等新服務模式發展,互聯網醫保支付也在疫情特殊時期得以“破冰”,極大地滿足了公眾就醫需求。隨著相關政策措施的不斷出臺和完善,加強醫療質量監管,創新線上服務模式,互聯網醫療有序發展大勢所趨。
線上服務再迎利好
中國電子商務迅猛發展,“網購”已經成為居民日常消費的重要方式之一。藥品銷售環節直接關系到公眾切身利益,事關社會穩定,堅持“線上線下一致”原則,始終貫徹 “底線思維”,抓好藥品經營監管工作,對于維護醫藥市場安全、保障公眾健康權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意見》提出,積極發展互聯網醫療,以互聯網優化就醫體驗,打造健康消費新生態;進一步加強智慧醫院建設,推進線上預約檢查檢驗;探索檢查結果、線上處方信息等互認制度,探索建立健全患者主導的醫療數據共享方式和制度;探索完善線上醫療糾紛處理辦法;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
同時,規范推廣慢性病互聯網復診、遠程醫療、互聯網健康咨詢等模式;支持平臺在就醫、健康管理、養老養生等領域協同發展,培養健康消費習慣;推動形成高質量的生活服務要素供給新體系,鼓勵共享出行、在線購藥、文化旅游等領域產品智能化升級和商業模式創新,發展生活消費新方式,培育線上高端品牌。
事實上,通過互聯網獲取藥品因為方便、快捷受到公眾青睞,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線上醫療健康用品銷量激增, 醫藥電商平臺和企業快速響應用戶需求,保障市場供應。然而,不容忽視的是,線上診療和藥品購銷依然存在藥品質量參差不齊、線上醫生資質魚龍混雜等情況,這一問題早已引起監管部門高度重視。
早在2018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隨后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下發《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對完善“互聯網+”藥品供應保障服務、健全相關機構準入標準、加強醫療質量監管進行了完善。
由于互聯網的虛擬性、隱蔽性、跨地域、實時動態等特征,促使網絡藥品經營行為監管面臨全新的問題。對無證經營、無資質的個人違法售藥,假冒、偽劣產品違法銷售,不憑處方銷售處方藥等違規違法行為,各級監管部門正在積極調整思路、創新實踐,對網絡市場亂象給予重拳打擊。
合規發展不容忽視
醫療改革進入“深水區”,醫藥分家、醫保控費、帶量采購、藥占比控制等多措并舉,醫藥行業監管制度改革不斷落地,進一步壓縮了院內市場空間,一系列針對醫生處方和藥品品規的限制性政策無疑給傳統的院內醫藥營銷帶來了壓力。
在院外醫藥零售市場,患者已經從關注價格到關注療效,從關注可及性到在乎專業性,以及不斷升級的多元化服務需求,零售終端面對全新的線上線下全場景競爭,合規發展、開放融合,多維度滿足市場需求已經不可逆轉。
一方面,健客、七樂康、1藥網等醫藥電商企業陸續打通線上線下,持續加大互聯網醫院投入,力求在傳統線上OTC領域之外,進一步豐富處方藥業務,持續探索合規的處方流轉模式。
另一方面,第三方電商平臺不斷布局健康業務,在醫藥細分領域也收獲市場認可。阿里健康今年在淘寶上線“買藥不出門”服務;2月以來,京東健康的藥品銷售業務同比增長100%以上,其中6月18日“京東大藥房”的慢病用藥成交額同比增長270%。
除了電商板塊,醫藥產業鏈也在深化互聯網遠程服務業務。7月14日,益豐藥房發布公告,為積極拓展互聯網醫療業務,實施“新零售”戰略,公司擬在海南設立海南益豐互聯網醫院有限公司與海南益豐遠程醫療中心有限公司兩家全資子公司,為用戶提供互聯網診療、處方流轉平臺;樂普醫療宣布,經安徽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審批,公司控股的合肥高新心血管病醫院(高心醫院)開設“互聯網醫院”,在醫療執業許可證加注“合肥高新心血管病樂普互聯網醫院”作為該院第二名稱。
業內人士指出,醫療服務不同于普通商品服務,網絡的隱蔽性與不確定性對上下游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在醫保控費背景之下,合理用藥的合規性要求愈發嚴苛。“隨著互聯網醫藥服務監管逐步趨嚴,只有精準把控質量安全、不斷優化服務,才可能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如果線上醫藥服務的質量與安全無法保障,就失去其存在的基礎。”
(醫藥經濟報)